古星象岩刻及观天台遗址现身大青山

2023-08-21 16:40:46来源:内蒙古日报

大青山上观天台人工开凿的通道。

大青山星象岩刻周边发现的石器。

大青山星象岩刻周边发现的石器。


【资料图】

大青山星象岩刻周边发现的石器。

大青山上的圆柱形石崖。

大青山上的北斗七星岩刻。

大青山上俯瞰哈拉沁村。

观天台大石板上的星象岩刻。

近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队,普查了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上的北天星象岩刻和古代观天台遗址,经微晶体透视测定,这个岩刻和遗址距今5488年—4620年。

“其中北斗星系岩刻的形制与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成北斗星象形制一致。”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说,这一发现为研究远古先民记载的天象轨迹、天文观等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刻凿星穴 记载天象

大青山星象岩刻位于大青山上的一个山脊之上,向南望去,山脚下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哈拉沁村。“这两处遗迹是我在2022年爬山时发现的,它们所在的山形,从远处看就像两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很壮观。”吴甲才说。

北天星象岩刻所在的山脊海拔1348米,西北靠近海拔2000米高的敖包峰,西临哈拉沁河,东挨蟠龙山。在山脊上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岩石平面上,刻着7个排列有序的星穴。

“这7个星穴是春分当天,从东方天空上看到的北斗七星的初始形态。”吴甲才说,星穴为东西走向,系先打凿后磨制而成,其中6个完好无损,唯斗首星穴已缺损。

观天台遗址坐落在距离北斗星象岩刻1100米的另一个山脊的圆柱形石崖上,这个山脊海拔1411米,西北靠近敖包峰,西临哈拉沁河。

圆柱形石崖分为两部分,底部是一块巨大岩石,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通道,系人为凿开,可容纳一人通过;通道上方是一块平放的大石板,向上的平面打磨着7个星穴,在大石板和底部岩石连接处的北边,留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口子。

“这是古人搭建的观天台,从通道的天窗可以观测天上的星星,也可以避雨。”吴甲才说,这两个星象岩刻的石质均为片麻岩加石英岩,含有晶体,通过微晶体透视测年,发现这两个星象岩刻制作的时间为距今5488年—4620年前,系新石器时期。

古人观星 讲究颇多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记录天体观察的是古埃及。公元前2600年,为了观测天狼星,古埃及人建立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古人观星很有讲究。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观天台。文中介绍了在山巅或阔野搭建观天台,“汉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谓之极里。以玑衡求极星……”并围绕北极观测天体之星的情况。

大青山上的这处观天台三面环山,观测点四方通透,是冬、春观测南三星(参星)系(包括天狼星),夏、秋看北斗的最佳观测点,而且根据太阳东升西落,还可以通过天窗分等定时辰。

“这里四周空旷,位置适中,观天台的基本标高结构与宋代苏颂《新仪象法要》中记录的观天象台和元代所建的河南省登封的观星台有相似之处。”吴甲才说,通过星象形制夹角变化测量分析、星象刻槽微晶体透视测量、同期出土的星象文物摆放形制等类比,这个星象岩刻的星象形制与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现的陶罐摆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北斗相似,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

吴甲才说,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人早期记载的天象轨迹、天文观的形成,天象与季节、天象与时运关系等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自然崇拜 交流印记

大青山一带古迹众多,在这两处星象岩刻的南边,从东往西分别有野马图岩画、蟠龙山岩画、兵州亥岩画、毕克齐岩画;东南距离旧石器时期大窑文化遗址22千米,西南距离新石器时期海生不浪文化遗址98千米,西边距离哈拉沁河千米。

吴甲才说,大青山岩刻题材以星象为主,两个星系出自同一座山脉上不是个别现象, 赤峰红山文化区域白庙子山的一块巨石上,也清晰地打磨有北斗七星和参星。

参星是参宿中的重要部分,《诗经·绸缪》载:“三星在天。”《诗经·唐风》载:“三星,参也。”中国古代先民在岩石上刻画南北两星象源于他们对远古星图的长期观测和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同时还可以测季节、定时辰。

古人对于北斗星和参星的崇拜还有很多出土文物可以佐证。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绘制有二十八星宿天文图;2015年,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靖边县渠树壕汉代墓群中发现了二十八星宿实物,进一步验证了古人崇拜天星、 绘制天象的传承有序遗风。

“在大青山观天台周边,同时还采集到了打制的石器,这些石器和海生不浪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的器物在制作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吴甲才说,这些器物和星象符号可能是一种本土与外界交流的印记,也反映了本土部族对大自然、生态、天体变化的初步认识。(记者 高瑞锋)

标签:

  • 今日焦点
  • 行业动态